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工业灯塔十城行·合肥丨城市方法论:科创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合肥是如何做到的?

2023-03-27 10:31:13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徐莉莎 李欣忆

即使在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上,来拜访合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也不会扑空。夜幕降临,大楼的灯火亮了起来,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老师和博士生正利用课外时间,忙着开展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

而在合肥高新区,风光秀丽的蜀西湖旁,布局着一条“量子走廊”。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矗立于此,旁边数百米长的云飞路上,聚集了几十家鼎鼎有名的量子科技企业。


【资料图】

科创与产业相融共生,让我们不禁好奇,这样的“双向奔赴”,合肥是如何做到的?

前沿科技如何实现“沿途下蛋”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区域经济的傅为忠教授说,因为一些条框限制、缺乏转化的渠道,不少科技成果放在家里抽屉“吃灰”。

这无异于将肉埋进碗底。合肥有着丰厚的科创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双子星熠熠生辉。2017年,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

如何深挖大院大所大学“富矿”,让科创如“鸡生蛋”一般孵化出更多产业?合肥从“筑窝”开始。

“建设科创平台,合肥有超强意识,也舍得投入,可以说不计成本!”傅为忠指着合肥地图上的几个城市内湖说,环境最好、寸土寸金的地方,都划了一大片地给科创研究,用来集聚省内外高水平创新资源,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构建就地研究、就地产出、就地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

同时,合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化身成果收集“侦察兵”,积极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研单位等对接,深入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寻宝”,及时掌握对接最新科技研发动态。做好成果转化“经纪人”,及时给予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在这种环境下,科大讯飞、科大量子、华米科技等高校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完成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一跃”,合肥“自产”企业队伍日益壮大。

产业端如何用创新链破“堵点”

产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点、痛点和堵点,如何解决?合肥给出的方案是,引导产业链和应用端去找创新链。

就在本月,合肥“科创大脑”平台正式发布。这一平台围绕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两个核心数据库开展建设,企业可通过揭榜挂帅,按需求寻专家,实现创新主体间的无缝衔接,进一步促进高质量科创资源的汇聚和高效利用。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平台已发布“揭榜挂帅”项目252件,129件榜单已揭榜,平台成交金额达5.47亿元。

不仅如此,聚焦产业发展痛点和市场需要,合肥定向招募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方向明确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比如,围绕合肥产业地标‘急终生智’中的安全应急产业,合肥与清华大学合作,联合建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傅为忠说,该研究院专门攻克城市燃气、供水等方面高风险空间识别等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复杂环境风险监测感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而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则是合肥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经过6年发展,研究院孵化集聚了多个上中下游产业链项目,企业需要的技术,都可依托研究院平台加以解决。

强大的科创资源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靠山”。2022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平均每天诞生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历史新高,总数达6412户。

关键词:

上一篇:成德眉资四市市场监管部门协力推动都市圈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